又到了北方家庭掰着手指头等集中供暖的季节,可对于老小区的业主来说,“暖”字从来不是理所当然——管道老化导致的室温总在16℃徘徊,空调吹得人皮肤发干、喉咙发疼,踢脚线取暖器每晚的电费账单像把刀,更头疼的是厨房和卫生间的热水还要分开装热水器,小户型的阳台都快被占满了。我家之前就是这样,为了“过冬”试了各种办法,结果要么不舒服,要么费钱,直到装了冷凝式暖浴两用壁挂炉,才发现原来冬季可以过得这么“舒服”。

作为用了大半年的“过来人”,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款“过冬神器”的真实体验。先说说之前的“踩坑”经历:集中供暖的管子里流着温吞水,客厅温度计永远停在16℃,不得不开空调补热,结果吹得喉咙发干,半夜总渴醒;踢脚线取暖器放在沙发边,离得近了烤得慌,离远了没感觉,每月电费直奔两千;卫生间的储水式热水器容量小,洗个澡还要等半小时,厨房的燃气热水器又占了阳台空间,每次做饭都要绕着走。这些问题像块石头,压得我对“冬季舒适家”的期待越来越低。

直到朋友推荐了冷凝式暖浴两用壁挂炉,我才知道原来还有“一步解决采暖+热水”的方案。首先是燃烧技术,它不像传统壁挂炉那样把烟气直接排走,而是通过冷凝余热回收装置,把烟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,释放出更多热量,热效率能达到108%(比传统炉高10%以上),相当于烧100方气,能多出来8方的热量;再加上全预混燃烧技术,燃气和空气按最佳比例混合,燃烧更充分,不仅省气,还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。我家170㎡,冬天温度设到20℃,一个月燃气费才1000多,比去年用空调+踢脚线省了一半。

然后是变频优势,我家这款的变频比是1:7,也就是说它能根据室温自动调节功率。比如白天家里没人,它就降到低功率运行,保持管道不冻;晚上回家,立刻升到高功率,15分钟就能把室温从12℃提到20℃,而且不会像空调那样忽冷忽热。生活热水也是一样,不管厨房用多少水,卫生间的热水都能持续供应,再也没有“刚打开花洒是冷水”的尴尬——早上起床洗脸,一拧水龙头就是温的,那种幸福感真的没法说。
温控和安全方面也很贴心。它有进出水温度传感器、烟气温度传感器,能实时监测温度变化,误差不超过1℃,就算外面刮风下雪,室温也能保持稳定;安全保护更是到位,48重保护包括二级防冻(自动加热管道)、防雨水倒灌、故障自动报警,就算冬天出差,也不用担心管道冻裂。我记得有次下大雪,我在外地,通过APP看到壁挂炉自动启动了防冻模式,心里特别踏实。

最让我惊喜的是和地暖的搭配。冷凝炉的最佳出水温度是45℃-50℃,正好符合地暖的需求,冬天光脚踩在地板上,温温的很舒服,不像暖气片那样局部过热。而且噪音特别小,内置隔音棉和消音器,运行时只有30分贝左右,比冰箱声音还小,完全不影响睡觉。有天晚上我加班到凌晨,回家时壁挂炉还在运行,我居然没听见声音,以为没开,走近才发现它一直在默默工作。

当然,它也不是完美的。价格比传统壁挂炉高了差不多30%,对于小户型来说,功率有点大(比如24KW适合200㎡以内,小户型用可能有点浪费),而且对燃气纯度有要求,安装时需要装专用过滤器,不然容易堵喷嘴。不过对于我这种大户型来说,这些缺点完全可以接受——算笔账,去年用空调+踢脚线,冬天三个月电费花了六千多,今年用冷凝炉,燃气费才三千多,省了一半;而且使用寿命能到15年(传统炉只有10年),长期下来更划算。

其实,选择采暖设备,说到底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。如果你和我一样,住在老小区,集中供暖不好,又想解决采暖+热水的问题,不妨试试冷凝式暖浴两用壁挂炉。它可能不是最便宜的选择,但绝对是最“舒服”的选择——毕竟,冬天的温暖和方便,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。
现在,我家的冷凝炉已经用了大半年,每天回家就能感受到温暖,厨房和卫生间的热水随开随有,再也不用为“过冬”发愁了。有时候朋友来家里玩,都会问我“你家怎么这么暖?”,我就会笑着说:“因为我装了冷凝炉啊,你也试试?”